上海日动 サイトマップ 反マネーロンダリング 会員専用ページ

ニュースリリース

外国人如何成为“本地通”?这本日语版《手册》背后,离不开这群热心日籍志愿者

2024-06-12

      随着上海不断对外开放,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上海工作生活,其中有不少日本人。如何帮助他们快速融入上海的日常生活?一本看似小小的日文版《外籍人士在沪服务手册》(以下简称《手册》),其中囊括了上海的基本情况、生活服务信息和指南以及特色文化休闲场所,这背后的翻译工作并非易事,而这离不开一群来自东京海上日动(中国)志愿者团队的日籍员工。他们在翻译和校对工作中遇到哪些挑战?他们印象中的上海又是怎样的?
 
主动志愿翻译《手册》,为上海做力所能及的贡献

 
      召开14次专题会议,反复琢磨翻译和校对,用心地翻译每一个信息,连手册二维码内的文章都细致翻译和校对。谈及翻译和校对工作中最大的挑战,志愿者市原回忆道,“最有挑战的部分是选择易懂的表达方式,我们志愿工作是将英文版翻译成日文版,日语虽然是我的母语,但如果不了解上海的文化和习惯,直接翻译成日文,很可能中国人和日本人都看不懂,无法理解。”
 
      市原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,在《手册》中有介绍“上海的桥”,其中提到一部讲述上海1930年代的电视剧,剧名叫“Romance in the Rain”。如何翻译剧名,更好地向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日本人介绍?市原向中国籍员工志愿者请教,了解到剧名的中文名字叫“情深深雨濛濛”,经过讨论,最终决定采用中文原名加英文译名的形式。
 
      为了让《手册》发挥实际作用,志愿团队需要边考虑《手册》使用场景,边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。志愿者高津原告诉记者,比如像上海的路名翻译,考虑到手动输入地址和与司机沟通目的地的实际使用场景,采用了中文汉字结合拼音的翻译方式。志愿团队不仅参与翻译《手册》,还提出了补充新内容的建议。“万一在户外,手机没电了怎么办?”这正是志愿团队提出的建议。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(以下简称“友协”)收到反馈意见后,马上联系专业团队制作“街头租借充电宝”视频,并用二维码的方式加在《手册》中,今后还会补充到其他语种的《手册》里。
 
      在采访中,谈及为何选择在工作之余参与翻译和校对日语版《手册》志愿工作,多位日籍志愿者不约而同地表示,希望能够为上海这座城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作为《外籍人士在沪服务手册》日语版志愿者活动发起者,东京海上日动(中国)董事、前任总经理藤田说,最初发起志愿活动时,曾有点担心,不知道有多少员工会主动报名,但没想到短短2天时间,就有21名员工报名,其中9名是日籍员工,团队成员都希望能为中日交流做出一点贡献。
 
探索上海城市魅力,更好地了解上海融入上海
 
 
      城市的温暖,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。如何吸引外籍人士来到上海,留在上海?让总公司副总经理岩井印象深刻的是,参与友协的国际体验官项目时,在国际体验官微信群中,各国籍人员在微信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建议,友协工作人员认真用心地聆听和采纳,让他感受到上海的国际性、活力和温暖。岩井分享道,公司有位已获得永久居住证的公司员工,曾由于医保卡磁条损坏,无法正常使用。当时正好友协开展国际体验官医保卡体验项目,在向友协工作人员和门户网站反馈上述情况后,问题很快得以解决。
 
      为了更深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,了解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居民,岩井还利用他的工作经验,面向中小学生、社区居民开展“防灾课堂”活动,向当地的居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,通过走进上海社区,与上海市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,从而加深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了解。
 
      在志愿者高津原看来,上海既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文化,充满历史感的街道和建筑,同时又充满了高速发展的勃勃生机,是一座非常有魅力的城市。高津原笑着说道,“我的妻子、孩子和我都特别喜欢豫园,去过很多次。豫园的灯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,我们还很喜欢吃豫园的小笼包。参加《手册》翻译后,我知道上海还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和博物馆,打算利用周末,和家人一起去看看,增长自己的见闻。”
 
      谈及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,曾先后在上海工作生活8年的藤田说,“已经无法简单地用‘喜欢’来描述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情。我第一次来上海旅游是1988年,之后又两次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。我2021年第二次回到上海工作,看到陆家嘴金融区的发展、新能源车的普及和数字化,都让我切身感受到‘上海速度’和五个中心的建设成果。我参加过多次上海马拉松,上海是座充满活力的城市。”
 
 
(本文内容转自“青年报”)